虹饮山房位于严家花园东200米处,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他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虹饮山房现存许多与乾隆相关的遗迹遗物。山房门前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过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厅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当年,乾隆皇帝住在灵岩山行宫,而那些词臣随扈则住在虹饮山房。据信史记载:刘墉曾二度下榻虹饮山房,与园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虹饮山房的匾额及花厅内"程子四箴"的横批就是当时刘墉赠给徐士元的。
虹饮山房华厅之内有一把龙椅,是当年乾隆南巡驻跸灵岩山行宫时的圣驾专座。它用千年紫檀精制而成,九条金龙缠绕腾飞,显示出无上的帝王之尊。
清代时,虹饮山房主人徐士元是位落地秀才,一生不慕功名,唯好居家读书,也喜欢邀请好友在园中吟诗饮酒为乐。据说此园“虹饮”之名,便是因为徐士元不仅嗜酒,而且酒量极大。其实靠谱的说法是由于宅园毗邻虹桥,所谓“虹所饮者,桥下之香溪也”。虹饮山房由三个部分组成:中路为门厅、舞彩堂、春晖楼(戏台),庭院开阔,东西都是明代园林,东园为小隐园,西园为秀野园,格局兼有江南园林的秀美和北方园林的雄丽。
虹饮山房虽因乾隆六次幸临而显尊荣,但其本身却是一座江南著名园林,它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两座明代园林联袂而成,中路为门厅、花厅和古戏台,建筑体量宏大宽敞,既有江南文人园林的秀气,又兼具北方皇家园林之大气。于大开大合之间,尽显宦家之气度,幽人之韵致,别出于苏州园林一贯之精致传统,为南北园林不同文化风格巧妙融于一体之典范。
“民间行宫”的架势,从门口便给游人深刻印象:石狮分立左右,古代只有官员衙署和府邸可以摆设;门厅面阔五间,而且立着木栅栏,一副官家气派。大门上的金字匾额由清代名臣刘墉题写。据说清高宗乾隆帝下江南,六次到木渎,每次都是行舟香溪,在虹饮山房门前登岸,至今仍有御码头和碑亭。这位自诩风流的皇帝悠游虹饮山房园林,看戏,品茗,用膳,刘墉、和珅、纪晓岚等随驾、迎驾的大臣们也下榻于此。
走到濒临羡鱼池的平台看景。远处的轩亭垂柳,眼前的荷花荷叶,点缀的湖石假山,在骄阳下分外清晰,没有人影人声参杂其间,似乎午后正宜在此寻觅阴凉处小憩。
西园原是明代秀野园,有一处很大的池塘取名“羡鱼池”,正是荷花绽放的季节,田田荷叶在烈日下看起来分外清爽。池北的两座轩厅内就是清代圣旨馆,其间以走廊相连。
春晖楼(御戏台)
站在舞彩堂后门处,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高处是蔚蓝晴空,漂浮着悠悠白云,远处是春晖楼和御戏台,飞檐翘角,巍然耸立;两旁连接着两层抄手游廊与舞彩堂相衔接,建筑周正,考虑周全;建筑环抱中的宽广庭院足足有近半个足球场大小。目光可以游移饱览,可惜携带的卡片式数码照相机却无法采撷全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