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千手千眼观音像壁画
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三弦琵琶 棕地黄色花卉狩猎纹绵
观音面相丰润慈祥,额间另有一眼,现仅存头、胸和部分手臂。弯弯秀眉,深眼窝,眼睛细长而微微上挑,鼻梁挺拔秀气,嘴唇丰润小巧。长耳垂肩,佩戴莲花耳环。肩臂丰满圆润,头戴花蔓冠,系宝缯。有两圈头光,内圈为孔雀绿,外圈用朱红晕染。整体色彩温柔典雅,用笔洒脱,线条刚柔有致,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于阗佛教绘画的特征。
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坐佛像壁画4
这块壁画出土时散落在地。略大,头部和莲座已缺失,佛身较完好,结跏趺坐,手施禅定印,头微微右侧。头光圈为孔雀绿和白色,背光四圈,以白色和孔雀绿相间而成。
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坐佛像壁画3
这块壁画残块出土于佛殿中前殿的西南角,可能是北侧塑像身后壁画的一部分。残块左侧佛像已模糊难辩,右侧有一尊坐佛,椭圆形龛,头光清晰,朱红色袈裟,肉髻,大耳垂肩,面相丰满,脸向右侧,弯眉,深眼窝,眼细长,鼻梁挺拨,嘴唇丰润。
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坐佛像壁画2
这块壁画出土时散落在地。右下方所绘坐佛较完整,身披赭色袈裟,内穿深褐色夹衣,右襟压左襟,系白色腰带。面相蛋圆丰润,长耳垂肩,弯弯双眉间有一醒目的白毫。白色头光,孔雀绿身光。
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坐佛像壁画
这块壁画由三身相连的佛像组成,呈对称之势。上面一身仅存肉髻,中间一身保存完好,下面一身仅存半个头部。坐佛面相丰润,向右微侧,身披深褐色袈裟,大耳长垂,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白色头光,赭色身光,龛为孔雀绿,而下面一身则是孔雀绿身光赭色龛,用色正相反。依构图形式推测这块壁画应是券顶壁画的一部分。
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舞伎图壁画
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吐蕃供养人像壁画18
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吐蕃供养人像壁画2
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吐蕃供养人像壁画
这两块壁画中的人物相似,为吐蕃供养人形象。均缠头,额前中分,以辫发束髻垂于耳后。长脸,浓眉英俊,深眼窝,有细细的眼袋,鼻梁挺拨,嘴唇厚润,唇上有八字胡,下鄂有须。且其中一个面部以赭红色,明显保留了吐蕃“赭涂面“的习俗。
这两块壁画与半支迦鬼子母和散脂神像的绘画风格相同,但所绘具体人物不辨,画中人物头发均为黑色,皆有面相饱满、弯眉、高鼻梁的特征,用笔自然,线条柔韧,色彩铁红和深蓝为主。
上海博物馆丝路梵相 唐 思惟菩萨头像壁画
这两块壁画都出土于佛殿中的前殿。其装束基本相同,有头光和身光。头戴花鬘冠,缯巾后垂,长发披肩,蛋圆脸,额间有白毫,鼻梁挺拨,双目微闭。脸部微侧,但方向相反,皆目视下方呈思惟之状。色彩以赭色为主,线条优美流畅,具有于阗佛教绘画的主要特征。
壁画中站姿人物身穿铁红色长袍,束腰带,悬短剑,黑发,长耳垂肩,面像饱满,弯眉,深眼窝,鼻梁高挺,留须,两颗龅牙外露,应是于阗八大守护神之一的散脂。头光为孔雀绿,身光依次为蓝、白、黑色。身光外尚存有蓝色和红色莲花图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