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zy7312

俯拾生活中的点滴,酿就生命的美酒

 
 
 

日志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2015-05-07 22:20:04|  分类: 走进博物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唐 石犀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唐 石犀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唐 石犀
 此石犀高212厘米,长335厘米。原在陕西三原县献陵前,1960年入藏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前身)石刻艺术室。
           这件世形石犀原在献陵前是一对,此为其中之一(不知另一支的命运)。犀牛本产于南亚及非洲一带,汉唐史书记载有外国曾向中国赠送活犀的史实。据说唐代工艺家阎立德在任山陵使奉命为唐皇帝营造献陵时,雕刻石犀,置放在陵前作为纪念装饰之一,以显示唐国力的强大。这件比实物还要大的犀牛石雕,是重达约10吨(两万斤)的整块巨石雕成,它巍然屹立在献陵,形象显得异常高大。在雕刻手法上,雕刻者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着力表现出犀的一些特征,如躯体硕壮,细目束口,四肢坚实有力,全身只用几条粗壮的线条勾勒出犀牛坚厚的斑皮等,既写实又富于装饰性趣味的处理,都助长了犀牛迟钝而又猛悍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周身细线鳞纹刻画得更为真实生动,使这个庞然大物在形体笨重中显露皮毛粗厚的质感。
         石犀的右前足的底板上,刻有铭文数字,大多数已看不清了。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唐 石犀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石羊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石羊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石羊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石羊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石牛
唐(618-907)
高77厘米
原在陕西乾县西湖村卧牛寺,1960年移存陕西省博物馆石刻艺术室
牛从古代以来,就是农耕和平运输的主要动力,根据我国考古学者依教研资料及出土文物判断,在我国利用畜力耕田作为动力和牛耕的起源,至少开始于殷代武丁与帝乙之间,即约在3200年左右。所以在汉画像石上常常见有以牛耕田和驾车为题材的雕刻,隋唐墓葬也曾见有色彩鲜艳、体质雄健的牛耕壁画以及造型生动的陶牛和三彩牛拉车等葬品。到宋代还发现用铁铸的大型牛,立在河边或水池旁似有镇水之意。明、清两代更以牛的形象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工艺品。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现存明代以物理上的虹吸原理,制作造型新颖的铜牛喝水文物等。这都说明了牛的形象在古代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这件唐代雕刻的卧牛,原放在乾县西湖村卧牛寺内,以牛置放寺内,很可能与该村旁西湖水有关。从牛疲困的眼神,微曲的项背,翘尾屈肢生活侧卧的姿态观察,像是它正喘首气,刚刚躺卧休息,真切地体现出牛的质朴、坚毅浑厚的性格和勤奋耐劳的精神,是一件具有现实生活气味的艺术作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 鸵鸟
唐会昌六年(846)
高143厘米,宽212厘米
             原在陕西三县唐武宗端陵前,1962年移存陕西省博物馆石刻艺术室
鸵鸟盛属于热带鸟,我国远古亦产鸵鸟,由于气候的变化现今已绝迹。陵前设置鸵鸟起首于高宗乾陵,其用意:一是表现秦汉用朱雀表现吉祥的象征;另一方面表现中外友谊象征,新、旧《唐书》都记载有高宗永徽元年(650)吐火罗(今阿富汗)曾向唐朝赠送鸵鸟撕破史实;三是沿袭唐代从高宗以后帝王陵前仪卫石刻的定制。而石刻艺术室陈列的端陵鸵鸟,是浮雕在一块长方形石上,躯体作半就于山石之间,只是鸵鸟整体雕刻喙长足短,与乾陵雕刻的鸵鸟相比,似欠真实。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东汉 走兽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东汉 走兽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东汉 走兽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东汉 走兽

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些庞然大物 - zy7312 - zy7312
东汉 走兽 
东汉双兽
东汉(公元25—220)
均高 110厘米,长 210厘米,宽45厘米
咸阳市沈家桥出土
  《东汉双兽》,人称它为“辟邪”和“天禄”。据说河南南阳一带,也出土了于此相似的一对石兽,在它们的前肢上分别刻有“天禄”、“辟邪”字样。“天禄”一词的原意是天之俸禄,意在祥瑞;而“辟邪”一词为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大狮子,而它的汉语意思是驱邪辟恶,这就和镇守陵墓驱邪恶的作用是一致的了。
  “天禄”、“辟邪”名字不同,形象、神态也不同。相比而言,那一只头大,脖子上刻有长髦,定是只雄师。另一只则为雌狮。整体姿态生动矫健。从外形看,即象老虎又象狮子,更象豹子。若细看,那紧贴颈项的一束束长髦和身上的条纹,就更象狮子了。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东汉双兽,其造型综合了狮、虎的特点,形象威武、活跃,动作矫健敏捷,以其造型完美、手法熟练、雕刻精致而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
 
  评论这张
 
相关小组: 书画鉴赏
阅读(811)|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