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绵山,又称介山,在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县交界处,绵延50余公里,海拔2072米。山光水色,文物古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相传春秋之时,介子推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定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去年国庆自驾山西,在一路感受山西地上博物馆的美景同时,也感受到了山西的雾霾,特别是临汾一带,灰蒙蒙一片,路过永济我连自己最想看的广胜寺都放弃了,说回程时看天气而定(还好回来时雾霾没了,所以我感觉还是形成雾霾的原因,在不环保的工业),但车开到介休境内时,空气质量明显好转,雾霾小多了,估计绵阳功不可灭。绵山自然景观有三绝:
一是奇:绵山有以抱腹岩、蜂房泉、李姑岩、楞严会为主的大小岩洞百余处之多,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及一两万名游人于其内而不满。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曾题写长联赞叹这一景观的“绝无仅有”:“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蜂房泉是高100余米,宽30余米的凹崖。崖壁岩石裸露,嶙峋怪石突入天际.崖的下部悬垂有大小数十个长满苔藓的石乳,清凉的泉水终年滴沥,注入石池时发出叮咚的乐声。此情此景,即使在名声显赫的三山五岳也难寻难觅。黄山以松称奇,绵山以柏叫绝.有株高16米主杆胸围11.8米,根部腰围16.7米,树荫覆盖面积近300平方米的秦代古柏。它比陕西黄陵“黄帝手植柏”还粗1.8米,堪称全国柏树之冠,“回头看柏龙” 的柏树酷似龙形生在悬崖绝壁,数千年不长不枯。此外,还有虎柏、象柏、凤柏、鹿柏以及天然柏林组成了一个仙境般的“柏树王国”。
二是险:绵山中上层有许多以崖壁开凿的古栈道,仅中层就有天桥.兔桥.鹿桥.舍身岩等.天桥位于"一斗泉"与"朱家凹"之间,长200余米.上离山顶20余米,高出云表;下距沟底300余米,深不可测.多云天气漫步宽约一米的桥头,人在桥上过,云在脚下涌,真是平步青云,飘飘欲仙.舍身岩长100余米,宽不足一米.踏上这段险道,头顶峭壁高耸入云,脚下沟壑深不见底,上下岩壁寸草不生,加之岩下涧水轰鸣,不禁给人的精神以巨大震慑,所以又叫"慑神岩".绵山之险,更险在从岩沟直插岩上摩斯塔的直上直下的险路.据《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右侧唐代诗人贺知章题记,他当年登山先是由寺僧用布将他从岩沟拽到棋盘洞附近,再由棋盘洞攀云梯到云峰寺下;而后又沿120级和60级石阶到铁索岭下手抓铁索登上铁索岭,并一直上到摩斯塔顶.这500余米的路程几乎都是75度的绝壁,其惊险程度比华山千尺幢毫不逊色。
三秀:绵山山间壁立万仞,怪石嶙峋,苍鹰低回,古木参天;岩沟树木荫翳,芳草萋萋,莺啭鹂鸣,水潺潺.使人既能领略北方山水的险峻粗犷,又宛若置身于江南名山之中。绵山秀色.首推水涛沟一带.沟前说法台,形似香炉,苍翠如黛,耸立于两山之间, 环绕于石桐水中,夏秋季节常有彩虹升起,景色如诗如画.明代国子监司朱子俊曾写诗赞道;"台尝说法少人通,介立青螺两壁中.霹雳一声聊当喝,蓦然惊起涧中虹".水涛沟,几十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形成一个异彩纷呈的庞大群体,水中还点缀有各种山水小品;一座座茶楼、酒肆、木屋、藤桥坐落于奇树、怪石之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山林野趣.摩斯塔观云海日出,龙头寺看落日霞光,更为绵山一绝。
只是这些都是在北方人眼中的三绝,在我们南方人眼中,也就是一般可看而已。依山而建的建筑,远观尚可,近看就有些粗制滥造,且几乎全为复修的新建筑。如果天气好,没有雾霾,又不是人多时,还是值得慢慢观赏,人一多,再美的景也打折扣,所以我们绵山也没多逗留,境区内人太多,没拍照的心情。还不如开车去全国文保单位平遥双林寺、镇国寺参观,事实上我的决定也是正确的,也真是可悲,在各景点都打挤的情况下,这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门可落雀,特别是镇国寺,一座寺里除我们夫妻俩,来参观的只有两三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