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目圆瞪,感觉有些怕怕
黑眼仁雕塑的较少,感觉是没灵魂偶人似的,少活人的灵气
仪仗俑在中国古代墓葬土俑的组合中相当重要。魏晋南北朝时,洛阳北魏常山文恭王元邵的墓穴百余件彩绘陶俑,其中仪仗俑群列成阵势,包括骑马击鼓俑、伎乐俑、击腰鼓俑等14件鼓吹乐俑与铠马武士俑、按剑武士俑、执盾俑、文吏俑、奴仆俑等。陶俑组成的气魄场面反映了墓室主人外出时仪仗队伍的阵势,也模拟了北魏时期仪仗队伍中鼓吹乐的组合形式。至隋代、唐代时期,鼓吹乐受到重视,其规模和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偃师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的11件彩绘骑马击鼓俑和骑马乐舞俑展示了该段时期中原地区鼓吹乐的艺术风格。明清两代以俑随葬虽然不太流行,但经目前考古发现后的墓葬俑的数目非常多。
随葬俑群显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象征,仪仗俑出行仪卫是其中一个象征如成都凤凰山明蜀王墓、山东邹县九龙山鲁荒王朱檀墓、河北阜城县廖纪墓以及清代吴六奇墓出土的仪仗俑群。[1]在众多仪仗俑之中,最著名的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东汉铜车马仪仗俑。该九十余件仪仗俑群包括铜马、铜车、牛车,手持矛、戟、钺等兵器的武士俑、奴婢俑等。秦代和汉代时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马上鼓吹乐被用于宫廷仪仗和皇室贵族车驾从行时。仪仗俑也就表现了此场面。1953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西安草场坡出土一个高39厘米的北魏彩绘骑马吹角俑。1983年,考古队伍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出土一个北周出行陶俑。
仪仗俑以军人及官吏形象的俑群数目最多,其中分别有立俑和骑俑两种 。常见的仪仗俑有文吏俑、军卒俑和甲骑具装俑等。在唐代的墓穴中,具镇墓作用的武士俑居于仪仗队俑群之首。
骑马武士俑,这组武士俑在马的造型及人物比例上非常准确,马四蹄落地,无底,工艺难度大,无釉彩绘,服饰刻画细致,造型生动,比例结构准确。武士俑共十件 ,十件里有一件小骑士最为可爱,非常突出,人物塑造 的十分传神 ,在国内 目前 出土的陶俑里非常少见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