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zy7312

俯拾生活中的点滴,酿就生命的美酒

 
 
 

日志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2015-11-27 19:14:36|  分类: 走进博物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鎏金镂空飞毯路纹银笼子1987年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1987年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1987年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1987年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鎏金银龟盒1987年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鎏金铜辅首(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鎏金铁心铜龙(西安南郊草场坡出土)
   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场坡,这件铜龙是铁质的,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丛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鎏金七化佛铜造像(铜川玉华宫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鎏金刻花铜羊镇(西安红庙坡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狩猎纹铜境(西安东郊王家坟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西安东郊韩森寨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西安东郊韩森寨出土) 
   唐代铜镜不仅以题材新颖、纹饰华美著称,而且在铸造工艺上也颇有创新,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贴金贴银等特种工艺镜。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是目前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脱镜中最精致、最完整的一面。它采用的就是金银平脱工艺。圆形,镜背正中置圆钮,镜钮四周以金丝同心结环绕,素缘。钮外一周贴饰花叶形银片,镜背主纹为四只鸾鸟衔绶带逆时飞翔,为金片刻镂粘贴而成。鸾鸟昂首展翅,优雅现已地起舞,金光银灰的饰片在黑色素胎地映衬下更加显得华丽夺目。
    鸾鸟(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吉祥鸟,而绶带的“绶”与长寿的“寿”字谐音,代表着长寿不老。“鸾鸟衔绶”蕴含着幸福长寿,而环绕的“同心结”则被寓意相爱之意。这枚铜镜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金银平脱是唐代的一种华贵的装饰方法,做法是把厚度一般不超过半毫米的金银箔纹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用色漆髹涂数道,再经打磨,使纹片与漆面平齐,以显示出用色漆地上的金银图案,纹片上有时还施镌刻,金银平脱较多地应用于漆器,兼见于铜镜等其他制品。这种工艺做工精细,费工费料,做成的器物也因此极为美观华贵,是金银平脱镜称为皇家贵戚、达官贵人的重要装饰品和馈赠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人面纹铜壶(1985年临潼区庆山寺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琉璃棋子(西安东郊长乐路隋舍利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酱釉乐舞纹瓷注子(安康市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五代 青釉带盖执壶(铜川黄堡镇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长沙窑黄釉人物壶(西安经五路唐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彩绘陶牵驼胡俑(1991年西安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白瓷贴花高足钵(西安东郊韩森寨高段伯阳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宋 旬邑窑青釉刻花执壶(旬邑县旬邑窑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北宋 青釉瓜棱执壶(宝鸡市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北宋 青釉八棱执壶(咸阳市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彩绘双环髻女舞俑(长武县枣园乡郭村唐张臣合墓出土)
    唐
    1985年陕西长武县枣元乡郭村出土 
        女俑身材颀长,削肩蜂腰,头梳双鬟望仙髻,柳眉凤目,高鼻朱唇,颈戴项链。身穿阔袖襦,外罩贡领翘肩半臂,下着曳地长裙,前腰佩绣花蔽膝,臂饰钏镯,双手抬举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态虔诚。雕塑家捕捉住了她飞舞游移之中静止的一瞬间加以雕刻,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是研究唐代舞蹈艺术和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
        女俑以朱红点唇,白粉涂面,色彩稳定沉着、疏淡自然,衣褶的线条既有雕塑的立体感,又有绘画的平面效果,流动的线条贯通衣裙,使女舞俑呈现出飘逸流畅的气势,如音乐一般富有节奏感,极具东方女性的神韵。
       作为唐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唐代乐舞艺术,以其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其乐舞可分宫廷乐舞和非官方乐舞,前者是专为朝廷服务的礼仪性和娱乐性乐舞,演出多在庆典、宴飨、迎宾、节日、祭祀等场合进行,场所多在宫廷殿堂;后者则是在宫禁和官衙之外的士大夫私宅及长安城中市井巷陌里表演的乐舞,一般分为健舞和软舞。官方及非官方乐舞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量地吸收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的成份,并与汉族乐舞融为一体,有的甚至把域外音乐舞蹈直接引进、移植了过来,唐太宗时的十部乐舞中除燕乐、清乐为传统民族乐舞外,其它均为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乐舞;而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源自西域“胡腾”和“胡旋”舞,都是由普通百姓的喜好开始,先流传于民间,逐步变成了朝廷内外达官显贵以及文人墨客的共同爱好而风靡一时的。据《新唐书?礼乐志》载:“唐自制乐凡三。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旧唐书?音乐志》载《九功舞》:“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此女舞俑即着大袖裙襦,可见其所穿舞服乃是唐代传统舞蹈所服,故其应是一位表演轻柔、温婉、抒情软舞的私宅乐舞伎形象。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位将《霓裳羽衣曲》舞毕,“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的舞娘形象。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唐 礼泉县唐郑仁泰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宋 汉白玉佛像(凤翔县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明 罗汉坐像(子洲县马岔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陕博 明 罗汉坐像2(子洲县马岔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随拍(二) - zy7312 - zy7312
 
 
 
  评论这张
 
阅读(83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