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zy7312

俯拾生活中的点滴,酿就生命的美酒

 
 
 

日志

 
 

重庆南山老君洞  

2014-10-23 21:54:40|  分类: 高堂古庙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全景

    《巴县志》记载:“老君山在县东南七里,有石洞,即《华阳国志》所谓涂洞是也。”这“涂洞”的俗称,就是老君洞。
     东汉末年,张陵建政权于汉中,其徒众散入西南地区,称为天师道。巴人信奉天师道者尤众,老君洞当时即为道场之一。在唐代,由于唐皇室尊奉道祖李耳,便在老君山建道观为太清宫,万历九年(1581)改为太极宫,更名老君洞。另据曹汴碑记,此地为夏后涂山氏神庙,于明万历甲戌(1574)冬月所建,明末战乱后始为道长住持。此后不断培修、扩建,逐渐形成今日之规模。
     老君洞道观现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十方丛林,也是重庆道教的重要道场,历来以景、文、德三胜,享誉大西南。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这天我们来到重庆南山的老君洞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老君山背靠涂山湖,北邻真武山。在青翠的松柏阴翳中,沿古川黔大道拾级而上,即可抵达老君洞道观。林荫古树之间,老君洞道观居高临下,极目四望,一边是满山翠竹密茂,岩峰重叠,藤萝攀附,山间流泉与林中鸣鸟相呼应,别具情趣;一边是数十里渝城景色尽收眼底:三水环城(嘉陵江正由此汇入长江),林立高楼,川流人群,隔江相望,皆在足下,荡胸豁目,可称壮观。
     除此自然形胜,老君洞道观的建筑也很奇特:所有的庙宇建筑、神像塑造,都是根据石岩的自然条件,凿壁成像,依山盘旋而上,整个老君洞道观建筑呈“玄”字形。
     从明代所建的西山门而入,在月台处有高耸的石碑坊,正中额龛托出太极图和“太极宫”三字。左右镌刻“紫府”、“丹台”,象征此处是一座神仙洞府。首先是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王灵官,又称王元帅。因为是护法神,自然是威风凛凛,显示出镇妖降魔的威严。两旁各有厢廊一列,左厢底署为“云中白鹤”,塑有南极仙翁骑白鹤,右厢底署为“函谷青牛”,塑有李老君骑青牛。两厢侧各有台阶,可以上达正殿——三清殿。
     三清殿始建于明代,现存的殿堂则是清乾隆四年(1739)重建,石木结构。殿内供奉的造像,中为太上老君,左右分别为南极长生大帝和北极紫微大帝。三清殿的两侧有客堂、回廊、钟楼,均为木结构建筑。
 由钟楼右侧上山,是明代石刻殿,殿左右分别是五路财神和魁星,是人们求财与求学上进的地方;殿前方是一个空坝,延伸过去便是道长们修行悟道的丹房。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拾级而上,就到了真武祖师殿。祖师殿是以洞为殿,原为古涂洞,后扩凿成宫殿式。古涂洞是老君洞道观最古老的洞室之一,最初祀奉治水英雄大禹,后祀奉太上老君,清代改祀真武祖师。因真武祖师位在北方,北方主水,殿内有一口井,井水又称药王水,据说饮之疗疾,并能给人带来幸福吉祥,前来朝拜的香客皆喜取水治疾和祈福。
     再向上便是玉皇楼。玉皇楼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后完全毁坏,现存楼宇为现代重建的三楼一底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巍峨壮观。登上顶楼,山城风光尽收眼底。玉皇楼边有一石洞,传说是李老君看南北二斗下棋处。
     出玉皇楼便是南天门,此为传说中人仙分界之处。下天梯则至黄鹤亭,依次是吕祖殿、财神殿、慈航殿。而具有老君洞道观特色的洞室散布于山中,有老君洞、三丰洞、纯阳洞、涂洞、石猴洞、仙源洞、三圣洞、燃灯洞、骊山老母洞等9座。其中老君洞位于慈航殿左侧上方,洞在峭岩中间,上下俱隔数丈,葛萝塞径,松针蔽途,只有在晴天时才能用长梯攀登。而游石猴洞,初是一片漆黑,摩壁接踵前进,渐露微光,转弯后才豁然开朗……
     游人于此,既沉醉于老君山美妙的自然景观,又惊叹于老君洞道观匠心独具的人文建筑,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老君洞道观的“景胜”。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这天天气虽好,但刚雨后天有雾气较大,天不够透彻。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老君洞道观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有很多极具价值的文物题刻,我上次再贴。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在天国人们有些异,见什么拜什么,像是信得多,燃香以拜的人不少,老君洞的香火也很旺。但看上去那些烧香之人脸上茫然,他们实则是什么都不信,只信钱与权。不论是佛是道,能以极少之钱换大利益便是王道高佛。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老君洞道观的家规是很著名的。
     清乾隆四年(1739),北京白云观朱一品道长云游至此,见老君洞道观颓废不堪,于是留在此地住持,以德聚徒,为全真龙门派在重庆地区的传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咸丰六年(1856),李复昆为巴县道门领袖,苦心募化多年,即使在大兵临境之时,也矢志坚守,老君洞道观从此由废而兴。
     老君洞道观现存一部清代家规,从中可以了解当时老君洞道观对戒律的要求。家规说:“近因庙宇颓败,常住淡泊,蒙十方善士集腋成裘,焕然一新。而殿宇重叠、名扬乃执”,所以“立我后学常守家规”。正是由于善信的支持,宫观得以复兴,所以道门中人建立严格的规约,以“涵养性天,变化气质”为要务,用此德行回馈信众。这种家风延续至今,形成老君洞道观“德胜”的特色。
     1989年,老君洞道观重新正式对外开放,中断20年的宗教活动恢复,道教信徒重新聚集。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三月道观的杜鹃花开正艳,随手采摘几朵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重庆南山老君洞 - zy7312 - zy7312
参观完这里有人问何为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那可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呀!但道家思想有十六观,我就借江湖夜雨的领悟来先说说这十六观吧!
 
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遥而游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
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大家好像知道得也比较多。但江湖夜雨前面说过,道家的“无为”并非简单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有为”和“大为”。
三、真正的高风大德----上德不德
真正的有德之人决不会强令他人顶礼膜拜自己的偶像,就像庄子,他没有神像供人们跪拜,但向往自由自的人们的心里却都有他的庙堂。这也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一种体现吧。
四、超脱尘网的灵药---- 清心寡欲
古人曾说,有“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等八乐,如果大家渐渐喜欢这样乐趣,也是会享清福之人而几近于道了。
五、物我两忘的境界----齐物而观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意思说如果从万物相异的观点来看,同处一身的肝和胆就像楚国和越国那样遥远,而从相同的观点为,天下万物都混同如一,没有什么区别。
六、勘破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
从道家修为上来讲,勘破名利关,只是小休歇,勘破生死关,方是大休歇。放下名利容易,放下生死却难。但如果名利生死皆放下,那就此无牵无挂,才能真正达到逍遥而游的境界。
七、凝神内敛的关键----抱元守一
抱元守一后,呈现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清静。凝神内敛,关注于自己的精、气、神,那么外界的纷扰就慢慢沉寂。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这个意思。混浊的水只有静下来,才会慢慢地将沙石沉淀,还原水的清静本色。
八、明哲保身的厚盾----抱残守缺
抱残守缺”这个词在字典里算不上好词,按字典上的解释是:形容保守不知改进。但这是凡俗的思路,道家的思路却大不相同,在道家的思想中,世俗所认为的“残”、“缺”等现象,非但不觉得是缺憾,反而是优势和闪光点。
九、夹缝生存的利剑----游刃有余
其实得道之士多是聪明人,他们本非不懂弄世故,就是他们往往不将此当做人生的终极目标罢了。就好象浪漫棋士武宫正树一样,他不是不会掏边角,要说掏边角的技术他不见得比别人差,但宇宙流的宏大构想才是他的理解所在。
十、矫矫不群的风采----愤世嫉俗
上一篇说了道家也会圆融处事,有时也显得熟谙世事,游刃有余。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误解,道家的骨子里还是愤世嫉俗的,庄子《大宗师》中说:“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十一、取舍自如的智慧----舍小就大
唐代国手王积薪的“围棋十诀”中有一句话就是“舍小就大”,高手走的棋效率高,掌握着大局,而低手走的效率极低,分不清大小缓急。棋盘上是这样,人生也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其中高下也差别甚远。
十二、似弱实强的力量----至柔克刚
柔中要有刚,弱中要有强,绵里藏针,这等妙味,寻常人是一时领会不来的。所谓柔能克刚,其实也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总纲中演化出来的一种具体体现,无用之用,无为之为,柔能克刚,这些道理都是一脉相承的。
十三、益寿延年的仙术----缮性养生
道家内功融合了老庄等道家理论,是一种土生土长,最有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继承开发和研究的,成仙飞天之说当然不是太可信,但对“缮性养生”有所帮助,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是无庸置疑的。  
十四、顺应造化的真趣----道法自然
现在有“绿色食品”、“绿色通道”等名词,虽然传统的道家是推崇“玄”色,也就是黑色,但我觉得依现代的观点完全可以将道家学说称之为“绿色学说”。因为道法自然,道家学说到处透露着顺乎自然、关爱人性的色彩。
十五、吞食天地的气魄----旷达无极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有了这样的襟怀,还有什么想不开放不下的?还会像小鸡一样只低着头看地上的虫蚁吗?
十六、玄之又玄的至理----众妙之门
我们会发现,道家所思考的往往是一些大题目:例如天地的本始、生命的轮回变化,什么是内外之分?什么是大小之辩?什么是荣辱之境?这其中任何一个命题,恐怕就要让我们消耗一生的时间来思索。
 
其实道教与与老庄思想是有差别的但又是有联系的,以前老师教我们哲学是怎么说的呢?
        道教:以老庄学说之“道”为最高教义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任何外族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华夏文明传承的结晶,自轩辕黄帝赐百家姓开始,至今约有4700年的历史(道历)。
       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信仰华夏民族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祖宗先辈的基础之上,集华夏种族文明之大成,包括天文历法节气等以及后期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古代、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等而逐渐形成的。道教以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是华夏民族祖先传给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的根。
道教在古代一直是上层人士皇公贵族等专研,直到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创立道教正一派开始,道教逐渐走向民间。百姓称张道陵为“张天师”,所以道教正一派又叫天师道。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天师道开始大范围普及。
     
俺不怎么喜欢道教,大概是由于自己水平低文化差,领悟力不够,总觉得它乱七糟八的。

 

  评论这张
 
阅读(1703)| 评论(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