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zy7312

俯拾生活中的点滴,酿就生命的美酒

 
 
 

日志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2013-10-26 20:35:09|  分类: 走进博物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铜印章

我没按博物馆的展出展区来介绍文物,因板块的文物分布不均,难以归纳,而是三峡库区的地区区域的出土文物来介绍。这里首先介绍的是涪陵市,它是三峡库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出土的文物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最多,档次也最高。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虎钮錞于

       关于錞于,《周礼·地官》载,"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国语·晋语》卷十一(赵宣子曰):"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韦昭注:"椁于形如碓头,与鼓角相和"。形状"圜如碓头,大上小下"近似桶形。錞于顶部中央铸有虎形钮,虎形仰头张嘴,倨牙翘尾。经考证,虎钮錞于是东周至汉代,巴民族的特有乐器。在商周的较早阶段,巴民族是和楚民族并列发展的南方民族。《左传·昭公九年》有:"巴、濮、楚、邓,吾南土也"的话,说明西周时期巴与楚是周王朝南方两个势力相差不远的民族或地区。进入春秋以后,巴人的活动地域逐渐归入楚境,巴民族的一部分留居楚国,并与楚民族不断融合;另一部分逐渐向四川盆地迁移,慢慢与那里的蜀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巴民族是楚国境内的主要民族之一。楚国中心地带的考古发现中,常有巴民族标志的文物出土。

此件錞于于从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被发现,由万州博物馆收藏。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三峡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属战国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其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证。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魚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这些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其中羽人击鼓与独木舟已经被选取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外墙浮雕的中心图案。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虎钮錞于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虎钮錞于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虎钮錞于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错银铜壶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错银铜壶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错银铜壶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错银铜壶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错银铜壶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鸟形尊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鸟形尊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鸟形尊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鸟形尊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鸟形尊
         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蜜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造型、纹饰及装饰极其精美。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这件尊通体上下除鱼形嘴外,了无一孔,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系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作。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鸟形尊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巴式柳叶形剑
  柳叶形铜剑是巴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同时也散见于其他地区的古文化中,目前考古发现见诸报导的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85件。这件精美的柳叶青铜剑,是战国时期巴人所使用的兵器。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战国 铜唓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东汉 陶楼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宋代 青釉孩儿枕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宋代 青釉孩儿枕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宋代 青釉孩儿枕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宋代 兽面纹单耳银杯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宋代 兽面纹单耳银杯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宋代 青釉褐彩划花梅瓶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宋代 青釉褐彩划花梅瓶
    涪陵是三峡工程主要淹没区之一,它地处重庆东部,邑枕长、乌两江,素为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渝东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别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重庆恢复直辖后改设涪陵区。涪陵的风景名胜主要就是被淹没的涪陵白鹤梁,它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直辖市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由于常年受江水冲刷,石梁形成上、中、下三段。被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北岩题刻在涪陵城长江北岸,北宋初期已有普净院等寺庙建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文学艺术价值。

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  涪陵地区出土的文物 - zy7312 - zy7312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众多珍贵题刻勘谓国宝,令中外专家和游>客惊叹不已。
    白鹤梁是在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形似卧伏长江的巨鳄,其身长约1600米,龟背形宽约15米。古时候周围环境优美,郁郁葱葱。每当秋冬来临,便有成白上千的白鹤飞到此地棲栖,翩翩起舞,煞是奇美,白鹤梁即由此得名。
与水文科学有关的题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誉。这些题刻主要集中于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止于1963年2月15日涪陵文化馆最后题刻落笔,刚好1200年。记录着72个年份的枯水历史,共有题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幅、清代23幅、近现代40多幅。
    梁上刻着历代名人真迹,如黄庭坚、晁公道、黄寿、朱昂、吴革、刘甲、庞公孙、王士贞等,共300多人题写的诗词,达3万多字。荟萃“颜、柳、苏、黄、真、草、隶、篆”名体书法于一梁,大放异彩,流芳千古。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更是令人惊叹。
    白鹤梁上还刻有有鱼19尾、送子观音2尊、白鹤1只。白鹤梁西头,有众多令人垂青的石鱼。有一条大石鱼约3米长、1.5米宽、0.5米厚,维妙维肖,称“鲤鱼之王”。据记载刻于嘉庆年间,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佳话。
葛洲坝水电站和宏伟的三峡工程都参考了白鹤梁水文题刻一些数据,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鹤梁1000多年的洪水纪录为依据。唐鱼的眼睛为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相当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纪录比英国在武汉江汉馆设计的水尺标点早1100年。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誉。
    据黄庭坚的后裔、涪陵区文管所长黄德建先生介绍,国家已接受中外专家的建议,将实施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由天津大学承担工程设计,建成了水下博物馆,国宝白鹤梁题刻已有一个可靠的、令人欣慰的归宿。

 

  评论这张
 
阅读(946)|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